姚雪彪

我有新说法
0

姚雪彪,博士,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5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并获细胞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亚哥分校从事细胞分裂调控博士后研究


姚雪彪

姚雪彪,博士,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5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并获细胞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亚哥分校从事细胞分裂调控博士后研究
中文名
姚雪彪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职业
教授
毕业院校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
性别
学位
博士

人物简介

姚雪彪,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姚雪彪
1995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并获细胞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亚哥分校从事细胞分裂调控博士后研究。[1]

所获奖励

1995年获Bank of America-Gianni Scholar Award
1996年获American Cancer Society Scholar Award
1998年获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UW Career Development Award
2000年获American Digestive Health Foundation Research Scholar Award
2003年获Georgia Cancer Coalition Eminent Scholar Award

担任职务

曾于1997年被聘为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后曾任美国摩尔豪斯医学院生理系兼职副教授、教授, 分子影像中心主任。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安徽细胞动力学与化学生物学省级实验室主任。

研究领域

“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了973项目“调控细胞增殖重要蛋白质作用网络的研究”(2002-2008)。姚雪彪教授主要从事细胞周期分子调控网络机制及蛋白质分子时空动力学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在《Nat. Cell Bio.》、《Mol. Cell Proteomics》、《EMBO Reports》、《Mol. Biol. Cell》、《J. Cell Biol.》、《J. Cell Sci.》、《Oncogene》和《J. Biol. Chem.》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被引用1500次以上。培养博士毕业生28名,其中包括“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和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多名。曾担任2002年美国细胞生物学年会“Proteomics in Cell Biology”、2004年美国细胞生物学年会“Single Molecule and Nano-scale Biology”主题研讨会主席、2008年9月主持召开“第一届细胞动力学及化学生物学国际研讨会”。[2]

学术成就

1.首次用生物化学手段揭示了Ezrin是Calpain I的特异底物并阐明Calpain I在胃壁细胞生物学中的功能调节。
2.首次发现Ezrin选择性地与β-actin结合,解决了Ezrin与Actin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并阐明了Actin异型具不同生化特性;揭示了Ezrin是PKA的特异底物并阐明PKA调控Ezrin的分子机制。
3. 首次用实验证明Syntaxin 3对极化上皮细胞胞吐的分子调控机理及所涉及的生化通路,阐明了Syntaxin 3与Munc18-2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为探索氢钾泵移位的分子机理打下基础。
4. 首次证明动点马达蛋白CENP-E是冠状纤维的重要组分,揭示了CENP-E是连接纺锤体和染色体不可缺少的组分并参与染色体在赤道的聚集和纺锤体检验点的调控。

研究工作

1.细胞分裂调控网络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最小单元,而蛋白质是细胞活动的主要执行者。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在分子水平表现为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构成了细胞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蛋白质调控网络。细胞精确的自我复制是其生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制的高保真性在生物及物种的繁衍生息过程中举足轻重。在细胞复制过程中,包含在染色体中的父代遗传信息在经历诸多复杂的运动均匀地、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两个子细胞。整个细胞分裂过程是通过纺锤体丝与染色体着丝点的协同作用来完成。正确的染色体与纺锤体丝相互作用是细胞健康的保证。同时染色体与纺锤体丝连接异常导致染色体丢失、易位等,从而使细胞生长失控,如癌症。动点是位于着丝点上的多组分蛋白质结构,它直接维持纺锤体丝与染色体的衔接,调控染色体运动分离的时空序列性及保真性。
利用质谱学、生物信息学及生物光谱学等手段和方法结合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工作基础,我们将系统地研究细胞分裂染色体运动时空序列性及保真性调控的分子基础,并阐明其在活细胞实时运动中的调控规律。
2.细胞极化的分子基础
极化上皮细胞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膜蛋白的运输及分泌物外吐等。细胞极化是组织功能特异性产生的基础,其形成由胞外诱化源(extracellular cues)及胞内蛋白的不对称分布协同调控。以胃壁细胞为模式研究系统,我们首次发现了两个肌动蛋白异型(β- 和 g -actin)在上皮细胞中的极化分布现象,并首次证实了肌动蛋白异型有不同的生化特性。b-actin 与 ezrin 特异性结合并共定位于壁细胞的顶膜。鉴于LASP1, IQGAP1和IQGAP2蛋白在壁细胞中的极化分布, 我们认为:肌动蛋白异型(β- 和 g-actin)通过其特异性结合蛋白执行其独特的功能。利用活细胞实时研究系统与生物光谱学手段,我们拟阐明壁细胞极性形成的分子基础。此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了解上皮细胞极化所涉及的生化通路,而且为阐述其他极性细胞(如:神经)的结构与功能奠定基础。
3.胞吐的分子调控
壁细胞胃酸及内因子分泌是一个涉及信号转导、膜转运、细胞骨架重排、外吐以及内吞等过程的生理学现象。胃壁细胞中有大量的管状囊泡,内含胃酸分泌所需的质子泵(H,K-ATPase)。当胃壁细胞受刺激后,管状囊泡向顶膜移动,并与微绒毛膜相融合,使得微绒毛向管腔急剧伸长,大大增加了膜面积,为极大限度的容纳质子泵奠定了基础。同时,原管状囊泡上的H,K-ATPase也随之转移到顶膜,将H+运送至胞外。当刺激消失后,含有H,K-ATPase 的质膜被内吞重新形成管状囊泡,回到胞质内。我们发现syntaxin 3存在于富含H,K-ATPase的管状囊泡并在细胞受刺激后转移到顶膜。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 Syntaxin 3是胃酸分泌必需的功能蛋白。通过刨析syntaxin 3蛋白质调控网络,我们拟阐明壁细胞外吐的分子调控机理及所涉及的生化通路.

发表论文

Zhou R, Cao X, Watson C, Miao Y, Guo Z, Forte JG, and X. Yao. 2003. Characterization of PKA-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of ezrin in gastric parietal cell activation. J Biol Chem. Jul 2
Zhou R, Watson C, Fu C, Yao X, and J.G. Forte. 2003. Myosin II is present in gastric parietal cells and required for lamellipodial dynamics associated with cell activation.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 285:C662-73.
Song, Z, Yao X, and M. Wu. 2003. Direct interaction between survivin and Smac/DIABLO is essential for the anti-apoptotic activity of survivin during taxol-induced apoptosis. J Biol Chem. 278:23130-40.
Ke, Y, Z. Dou, J. Zhang, and X. Yao. 2003.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Aurora/Ipl1p kinase family in cell division. Cell Res. 13: 69-81.
Zhou, R., Z. Guo, E. Chen, C. Watson, R. Kong, W. Wang, and X. Yao. 2003. Polarized distribution of IQGAP proteins and their function in gastric parietal cells. Mol. Biol. Cell. 14: 1097-1108.
Yao, X., and J.G. Forte. 2003. Cell biology of acid secretion by parietal cells. Ann. Rev. Physiol. 65:103-31.
Karvar, S., X. Yao, J.M. Crothers, Jr, Y. Liu, and J.G. Forte. 2002. Localization and function of SNAP-25 and VAMP-2 in functioning gastric parietal cells. J Biol. Chem. 277:50030-5
Zhang, J., Z. Dou, Y. Miao, C. Fu, and X. Yao. 2002. TTK is a kinetochore-associated spindle checkpoint kinase and co-localized with CENP-E. Science Bulletin 27:213-219.
姚健晖,郑宇鹏,姚雪彪 纺锤体检验点的功能与染色体不稳定性 《科学通报》2002 年第47卷02期
Karvar S, Yao X, Duman JG, Hybiske K, Liu Y, Forte JG. 2002. Intracellular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al importance of 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2 in gastric parietal cells. Gastroenterology. 123: 281-90
刘丹,金长江,姚雪彪 动点马达蛋白的研究与展望 《科学通报》2002年第47卷
Ammar, D.A., R. Zhou, J.G. Forte, and X. Yao. 2002. Syntaxin 3 is required for cAMP-induced acid secretion: streptolysin O-permeabilized gastric gland model. Am. J. Physiol. 282: G23-33.
郑宇鹏,姚健晖,姚雪彪.动点蛋白功能的研究进展.《细胞生物学杂志》2001年第23卷第一期
Yao, X., Y. Zheng, K.F. Sullivan, and D.W. Cleveland. 2000. CENP-E forms a link between attachment of spindle microtubules to kinetochores and the mitotic checkpoint. Nature Cell Biology 2:484-491.
Yao, X., K.F. Sullivan, and D.W. Cleveland. 2000. Deconvolution microscopic image of a mitotic spindle. Cell 100 (Cover)
Forte, J.G., B. Ly, S. Ogihara, M. Ramilo, and X. Yao. 1998. The state of actin in gastric parietal cells. Am. J. Physiol. 274:C97-104 .
Yao,X., K.L. Anderson, and D.W. Cleveland. 1997. The microtubule-dependent motor centromere-associated protein E (CENP-E)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kinetochore corona fibers that link centromeres to spindle microtubules. J. Cell Biol. 139:435-447.
Urushidant, T., X., Yao, J.G. Forte, and T. Nagao. 1997. ME3407, a new antiulcer agent, inhibits acid secretion via the interfere of intracellular redistribytion of gastric proton pump. Am. J. Physiol. 35:G1122-1134.
Peng, X., X. Yao, D.C. Chow, J.G. Forte, and M. Bennett. 1997. Association of syntaxin 3 and 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with H,K-ATPase-containing tubulovesicles in gastric parietal cells. Mol. Biol. Cell. 8:399-409.
Karam, S., X. Yao, and J.G. Forte. 1997. Functional heterogeneity in parietal cell population along the pit-glands axis. Am. J. Physiol. 35: G161-171.
Yao, X., S. Karam, M. Ramilo, Q. Rong, and J.G. Forte. 1996. Dissection of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underlying acid secretion using a-toxin-permeabilized gastric gland model. Am. J. Physiol. 270;C61-C73.
Yao, X., L. Cheng, and J.G. Forte. 1996.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of gastric ezrin with actin. J. Biol. Chem. 271:7224-7229.
Forte, J.G., and X. Yao.1996. The Membrane-recruitment-and-recycling hypothesis of gastric HCl secretion. Trends Cell Biol. 6:45-48.
Yao, X., C. Chaponnier, G. Gabbiani, and J.G. Forte. 1995. Polarized distribution of actin isoforms in gastric parietal cells. Mol. Biol. Cell. 6:541-557.
Thibodeau, A., R.C. Kuo, J. M. Crothers, X. Yao, J.X. Owicki, and J.G. Forte. 1994. Direct measurement of extracellular proton flux from isolated gastric glands. Am. J. Physiol. 267: C1473-1482.
Yao, X., A. Thibodeau, and J.G. Forte.1993. Ezrin-calpain I interaction in gastric parietal cells, Am. J. Physiol. 265,C36-46.

人物争议

这个事件也许算不上著名,但绝对是一个罕见的奇特、离奇事件,值得在历史上留下一笔。奇怪的是这个发生在美国大学的离奇故事从没有引起美国媒体的兴趣(我只查到一家地方报纸做过报道),幸而法庭判决书详细地介绍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为历史留下了记录。下面的介绍就是根据判决书还原的。
故事的主人公是华人生物学家姚雪彪。他于1985年江西医学院本科毕业,1991年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1995年获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2月,姚雪彪到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下称威大)生理系担任助理教授。
故事发生于1998年下半年,姚雪彪到威大后不久。当时,威大生理系的另一名助理教授埃德文·查普曼在用细菌生产重组蛋白质,但是不断出现意外。有几次,他们用的设备的温度不知被谁调得很高,高到会让实验材料受损。另几次,培养皿中被人倒入了漂白剂、盐,使样品失去了活性。还有几次,他们发现试管、烧瓶上的标签被调换。他们怀疑是有人故意搞破坏,在试管和烧瓶上做暗号,结果证明了的确有人在偷偷调换上面的标签。
查普曼一开始怀疑是本实验室的人干的,有一次甚至为此与手下的一名研究人员对质。查普曼向系主任和学校警察局报告了破坏事件,并提供了三个嫌疑人名单。为了找出究竟是谁在搞破坏,警察局在11月下旬协助查普曼秘密安装了两架摄像机。一架装在楼道,一架装在一个公用仪器室,那里放着一台震荡器。震荡器是一种用来培养细菌的仪器,它能保持恒温,又不停地晃荡,这样就能使试管或烧瓶中的细菌培养液混合均匀,有助于细菌的生长,由于当时查普曼实验室正在用细菌生产蛋白质,因此经常要用到这台震荡器。买这台机器的钱一部分来自对门的姚雪彪实验室的创始基金,一部分由系里的共用基金出,虽然它贴着“姚实验室”的标签,但属于两个实验室公用。
1998年12月5日(星期六),查普曼查看了仪器室摄影机摄下的一盘录像带。这盘录像带纪录的是4日中午到5日中午这段时间的情况。录像带显示:在4日下午4~6点这段时间,查普曼的三名学生放了一些试管在震荡器上,准备让里面的细菌隔夜生长。在7点过后,姚雪彪出现在仪器室,拿起查普曼的学生放在震荡器上的两个试管看了看又放回去,但从录像带上看不清他在干什么。5日上午6点,一名查普曼的学生来到仪器室取走了试管(他后来作证说是到实验室里把试管中的细菌转到烧瓶中以便继续培养),然后拿了四个大烧瓶回来放在震荡器上。查普曼没有把录像带看完。他很奇怪姚雪彪究竟是在干什么,决定留下这盘录像带供以后研究。由于每一架摄影机只有两盘录像带供轮流使用,在第二天(6日),仪器室的另一盘录像带摄完后,查普曼没有查看其拍摄内容,就让它回头重新拍摄,导致5日中午之后的那一段时间没有纪录。
7日(星期一),查普曼再次查看了4~5日的那盘录像带,看了一会,没能发现有什么特别的,觉得没有必要保留它,就在下午5点左右把它装进摄影机中供拍摄。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查普曼的学生来向他报告用细菌生产蛋白质的检验结果:又有人搞了破坏,不同烧瓶中生产不同蛋白质的两种菌株被人混和在一起,因此不是分别得到两种蛋白质,而是两种蛋白质的混合液,没法用于实验。查普曼意识到4~5日那盘录像带中他没看的后面部分一定纪录了破坏场面,立即把它从摄影机中取下来查看。果然,录像带显示在5日上午8~9点之间,姚又来
到仪器室,对普查曼学生的试管和烧瓶中的细菌培养液做了一番操作:把一个试管中的细菌与一个烧瓶中的细菌混合,然后又把两个烧瓶中的细菌进行混合。
据此,查普曼向系主任报告姚雪彪破坏其实验工作,警方随后将姚逮捕,姚被收审。虽然姚后来没有被提起犯罪起诉,但是校方启动了将姚开除的程序。1999年12月,威大“教员权利与义务委员会”就此案举行5天的听证会。在听证会上,4~5日录像带做为重要证据出示,查普曼及其学生也作证介绍了他们实验室此前遇到的实验问题和4~5日那段时间的活动。姚在律师的陪同下出席了听证会,并在会上为自己辩护。
姚解释说,他在5日上午到仪器室做自己的实验,虽然他承认存在着把查普曼实验室的烧瓶错当成自己的烧瓶这种很小的可能性,但是他坚持认为自己是在对自己的烧瓶进行操作。但是他没法解释,为什么在查普曼的学生放上四个烧瓶之前,震荡器上没有任何烧瓶,姚的烧瓶从哪里突然出现的?他说那一天由于他的一位助手生病,再加上自己家里出了点事,他的心情不是很好,没有注意到此前震荡器上没有自己的烧瓶。他进而认为,是查普曼的一名学生想要陷害他,因为他曾经拒绝雇佣这名学生。
姚请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教授丹·克利夫兰为自己辩护。克利夫兰是姚做博士后研究时的导师,作证说姚是“诚实和正直的”人。不过他承认,如果像录像带上显示的那样,姚是在擅自操作别人的实验样品,那么是值得担心。但是他又认为,姚如果只是混合不同的培养液不可能得出查普曼的学生所得到的检验结果。查普曼反驳说,如果姚不仅是做了混合操作,而且调换了烧瓶上的标签(姚在做混合操纵之前,拿着烧瓶短暂地离开了镜头),那么就会得到那样的实验结果。
“教员权利与义务委员会”一致认为姚的解释是不合理的,认定姚有意破坏查普曼的实验,建议学校董事会将姚开除。董事会据此开除了姚雪彪。姚向威斯康星州巡回法庭起诉威大董事会,但巡回法庭裁决支持威大董事会的决定。随后姚上诉到威斯康星州上诉法庭。姚的上诉理由是,一、查普曼的录像带不能充当证据,因为5日下午以后的纪录已丢失了,而这段纪录本来可以用来证明他无罪;二、威大董事会忽视了姚的“专家证人”(即克利夫兰)的证词。上诉法庭认为:
一、查普曼的录像带虽然不完整,但是保存下来的部分已足以证明姚在搞破坏;
二、姚的“专家证人”是姚以前的导师,不是中立的证人。2002年6月27日,威斯康星州上诉法庭驳回姚的上诉。
随后,姚又起诉查普曼和威大生理系主任理查德·摩斯违反托管合同。原来,姚到威大任教时,带去了一些他做博士后时建造的杂交瘤细胞株。细胞株必须保存在液氮中,液氮会逐渐蒸发掉,因此还要有人定期往液氮罐里添加液氮。姚被开除后,其原来实验室由摩斯控制,这些细胞株的储存由姚以前的一名学生在摩斯的监督下加以维护。2001年1月,姚在摩斯的陪同下去取这些细胞株,想把它们带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去做实验(姚丢了威大的工作后,他以前的导师接纳了他当访问学者),却发现液氮都跑光了,细胞株也都死了。原来,在2000年时,摩斯让查普曼的人员使用该实验室,一名博士后用该液氮罐储存自己的样品,可能没有把盖子关紧,让液氮泄漏光了。姚因此起诉查普曼、摩斯,索取赔偿。一审判决查普曼、摩斯赔偿姚41万多美元。查普曼、摩斯上诉,威斯康星州上诉法庭2005年8月31日做出判决,认定查普曼、摩斯在接受托管时存在疏忽,但是他们与姚不存在任何合同关系,不存在侵权,因此推翻了一审判决。
姚为什么要去破坏对门实验室的实验呢?威大“教员权利与义务委员会”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一个可能是姚嫉妒查普曼,或把查普曼当成潜在的竞争对手(两个人当时都是助理教授,以后都面临着提升为永久教授的问题)。另一个可能是姚认为那台震荡器是属于他的,曾经向别人表示过对查普曼实验室使用“他的”震荡器感到不满,因此加以报复。另外,委员会也注意到姚当时在工作上和家庭中都承受着各种压力,可能因此影响了其心理健康。除非肇事者自己坦白,许多学术不端事件的动机是难以认定的,也没有必要去认定,因为那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
这个事件的另一离奇之处是,姚被威大开除后,并没有因此身败名裂,反而在中国学术界春风得意:入选首批教育部“长江计划”,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获得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主持中科院创新重大项目,任科技部863项目课题组长,任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其实大部分时间仍在美国,先是在其研究生导师那里当访问学者。
参考资料
  • 1.姚雪彪.合肥微尺度物质国家科学实验室[引用日期2014-01-24]
  • 2.姚雪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引用日期2014-01-24]
词条标签:
行业人物科研人员教师大学教师人物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 、公司 、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