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25年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是中国高等学校中最早建立的生物学系之一,1993年扩展成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院现有教授和教授级研究员54人(含院士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副教授23人。学院的教师和培养的学生中先后有26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国际著名华人生物学家饶毅教授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学院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学科 8个,硕士授予权的学科12个,为生物科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现有6个系(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系,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系,生理学及生物物理学系,植物分子及发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5张)
育生物学系,环境生物学及生态学系,生物技术系),5个中心(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学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生命科学研究测试中心、生物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化学基因组学中心),2个研究所(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研究所),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膜及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基地(国家理科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基地);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和生理学)。 学院现有约50个实验室,研究领域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行为科学、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生态学等。在2010年2月25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网站发布的全球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在自然与物理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这两个领域均排在全球第19位,为中国高校第一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是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大学排名,其依据是英国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司对全球大学的统计数据。
科研大楼
学院现有500多名本科生和450多名研究生。本科生的培养前三年以课堂教学为主,最后一年以实践研究为主。研究生分布在各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线实验室里,开展研究工作。学院要求教授们尊重自己的学生,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及科研课题;师生互相尊重、互相激励;支持本科生到兄弟大学、科学院的研究所或其它研究机构开展研究实践。学院致力于建设一种既能获得智力刺激、同时又可保持愉悦心情的文化环境,鼓励大家开展意义深远和创新性强的科学研究,并做出重要发现。2004年,作为北大校园东部现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和校东门内主干道旁的标志性建筑,与图书馆、文史楼等燕园经典建筑风格一致,体现北大文化厚重气息的新生命科学大楼建成投入使用,总面积约 2.7万平方米,内设
学院主页图片
十几个重点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可容纳200人的学术报告厅、图书室以及各种现代化的完善的科研设施,为生命学院在世界范围的科研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创造了条件。2010年,学院将在金光生命科学楼西侧适时启动新生命科学大楼的建设,新楼将被生命科学研和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共同使用。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国家对学院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希望,同时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目前,生命科学学院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及生物技术领域以及在保护大熊猫、白头叶猴等濒危动物保护学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明显优势。学院将根据当今生命科学发展的趋势,结合长期以来在学科建设中形成的优势,为培养新一代生命科学领域的人才,为我国科学
吕志和捐助北大生命科学学院
技术的进步与经济发展做出贡献。[1]2017年11月8日,嘉华集团主席吕志和捐资1.2亿元人民币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吕志和生命科学学院基金”,以支持该学院的发展和建设生命科学科研大楼,共同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这座将于2018年落成的大楼命名为“吕志和楼”。[2]
历史回顾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年,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25年北京大学建立了生物学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三校的生物学系合并,在此基础上于1993年成立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近代生物学的摇篮
—— 北大生物学系初建
1918年,蔡元培校长聘请钟观光为北京大学副教授,筹建生物学系和标本馆。钟观光对蔡校长说:“愿行万里路,欲登千重山,采集有志,尽善完成君之托也。”此后,历时十载,在全国采集并制成蜡叶标本16,000多种,共15万号;动物500多种,木材、果实、根茎、竹类300余种。1924年北京大学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物标本室。
1925年9月,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建立。谭熙鸿先生为第一任系主任,两年后由经利彬先生接替。1932年,张景钺先生从欧洲回国,应当时北大校长蒋梦麟之聘,出任生物学系第三任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北大、清华、燕京三校的生物学系形成了我国北方近代生物学教育中心,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生物学家。张景钺、陈桢、李汝祺、李继侗、吴韫珍、胡经甫等一批早期留学欧美的学者,将现代生物学知识带回中国,并培养出严楚江、徐仁、王伏雄、谈家桢、吴阶平、赵以炳、吴征镒、沈同、陈阅增、林昌善等生物学界的杰出学者,形成了一支中国现代生物学教育和科研的专家队伍,对我国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20~30年代是我国生物科学研究的奠基时期。三校的教授和他们的学生们在我国生物学最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如动物、植物区系和分类学、遗传学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
张景钺先生关于光照对植物形态建成作用的研究,李继侗先生关于去顶燕麦胚芽鞘上新生顶端的出现研究,陈桢先生关于金鱼家化过程的遗传学研究,李汝祺先生对马蛔虫染色体研究和瓢虫基因互作研究,都是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工作。吴韫珍先生进行了华北植物的调查和分类,绘制了近两千种华北和云南高原植物原色精图,推动了植物分类学在中国的发展。胡经甫先生用几十年时间,编写了巨著《中国昆虫名录》,是中国昆虫分类学的奠基性著作。李汝祺教授早年师从美国著名遗传学家T.H.摩尔根和C.B.布里奇斯,是第一位把细胞遗传学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为我国遗传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烽火中的“绿色园地”
西南联大生物学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南迁,在长沙合办起临时大学。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开学。李继侗教授担任生物学系主任。 1937年12月中旬,战火逼近长沙,学校决定迁往昆明。1938年4月2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在云南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同年5月4 日,西南联大正式开学,生物学系主任仍由李继侗先生担任。
在抗日战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西南联大生物学系师生在交通闭塞的云南,利用各种途径与外界联系,以开阔眼界,获得新知识。当时,杜增瑞、殷宏章、沈同和吴素萱等四位年轻教师从海外归来,带回了国外的新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沈同教授常常组织学术报告会,大大活跃了当时生物学系的学术空气,也培养了年轻教师。英国生物化学专家李约瑟博士1941~1942年来访,他在生物学系作学术报告,赠送一批生物学书刊杂志及幻灯片,沟通了联大和西方科学界的联系。
在八年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参加湘黔滇步行团的吴征镒先生一边步行,一边采集植物标本,几十年来对世界植物区系分区系统的研究取得开创性成就;赵以炳教授不失时机地研究了海拔对中国人血相的影响;张景钺教授指导助手对云南的魔芋进行形态学的研究;殷宏章教授等在国外发表了有关气孔中磷酸化酶的论文;牛满江用当地两栖动物蝾螈进行解剖及色素细胞和胚胎发育的研究工作;陈阅增草履虫交配型的研究成果后来在美国发表;沈同教授领导的动物生理学实验室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云南白药对治愈伤残的突出功效;沈嘉瑞教授研究了“昆明滇池及洱海中甲壳类”;赵以炳教授研究“蝾螈水盐平衡”;黄浙进行了“昆明涡虫分类和生殖发育”的研究;李继侗教授指导学生开展了生态学研究;汤佩松教授主持的农业研究所植物生理学研究室开展了植物生长素的研究,完成了“离体活细胞水分关系的热力学研究”。这一工作被国际上认为是植物生理学上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
西南联大是三校优良传统的汇合。北大博大自由的学术空气与清华、南开科学严谨的管理相结合,使西南联大生物学系成为抗战后方的一块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绿色园地。今天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严谨而活跃的学风,勤奋进取的精神,正是在那个时期,那样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继承和发展下来的。
恢复、重建,三泉汇流燕园
—— 院系调整后的生物学系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0月北京大学复校。复校后的生物学系分为植物学系和动物学系,由张景钺先生任植物学系主任,汪敬熙、庄孝僡和李汝祺先生先后担任动物学系主任。当时任教的著名教授有陈桢、李继侗、汤佩松、赵以炳、吴素萱、崔之兰、罗士苇、张兆骞、李铭新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原北大、清华和燕京三校的文理科各系合并,成立了新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在燕园东区建成生物楼。曾就读西南联大后留学海外的陈阅增、陈德明、曹宗巽等一批学子回到北大生物学系。
三校生物学系合并后,著名的植物形态解剖学家张景钺先生任系主任。张景钺先生1925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当时生物学系设立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学和动物生理学四个教研室,并于 1956年在全国率先正式建立生物化学教研室。
植物学教研室主任李继侗教授是我国著名生态学家和植物生理学家,1925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创始人之一,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及地植物学专门组,开创草原生态学研究。1957年李继侗调内蒙古大学任副校长,将植物生态学及地植物学移植至内蒙古大学,并发展成为我国草原生态学研究中心。
植物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汤佩松教授于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他在植物代谢的诸多领域,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方面均有重要研究成果,是我国有较高国际声誉的科学家之一。植物生理学教研室的另一位学科带头人是当时刚回国不久、年轻的植物发育生理学家曹宗巽。
动物学教研室主任李汝祺教授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早年师从T.H.摩尔根和C.B.布里欺斯,192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发生遗传学这一分支学科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历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动物组织胚胎学家崔之兰、原生动物学、细胞学家陈阅增、昆虫生态学家林昌善、昆虫毒理学家张宗炳是动物学教研室的主要学科带头人。
动物生理学教研室主任赵以炳教授是我国著名生理学家,1934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是世界上率先研究冬眠生理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工作成为冬眠生理学经典工作的一部分。生物化学家沈同、张龙翔和生理学家陈德明是动物生理学教研室的主要学科带头人。后来,从动物生理学教研室分出生物化学教研室和生物物理教研室,由沈同和陈德明分别担任这两个教研室的主任。
陈桢教授在生物学系致力于中国生物学史的研究工作,并开设“中国生物学史”课程。陈先生早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专攻遗传学,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关于金鱼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研究是我国现代生物学的一项经典性工作。他1953年奉命筹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后任所长,同时仍继续在北大生物学系任教。
1954年沈同教授与张龙翔教授一起开始筹建生物化学教研室,并于1956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全国首先正式成立了北京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张龙翔先生在多伦多大学生物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后到美国耶鲁大学化学系进行结核杆菌脂质化学的研究。1952年院系调整,张龙翔教授任清华、北大、燕大三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任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副系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81年至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同时任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长。
当时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汇聚了十多位全国一流的顶尖生物学家,国内许多高等院校纷纷派人到北大进修学习,生物学系的影响辐射全国,为我国高等院校中生命科学学科建设、教学建设、师资建设做出了贡献。
师资简介
安成才, 教授,博士生导师 | 白书农, 教授,博士生导师 | 蔡 宏, 教授,博士生导师 | 柴 真, 教授,博士生导师 |
昌增益, 教授,博士生导师 | 陈建国, 教授,博士生导师 | 程 红, 教授,博士生导师 | 邓宏魁, 教授,博士生导师 |
邓兴旺, 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丁明孝, 教授,博士生导师 | 樊启昶, 教授,博士生导师 | 顾红雅, 教授,博士生导师 |
顾 军, 教授,博士生导师 | 郭红卫, 教授,博士生导师 | 郝福英,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纪建国, 教授,博士生导师 |
蒋争凡,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金长文, 教授,博士生导师 | 孔道春, 教授,博士生导师 | 李松岗, 教授,博士生导师 |
李 毅, 教授,博士生导师 | 林 硕, 教授,博士生导师 | 刘 东,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刘 磊,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龙漫远, 教授,博士生导师 | 罗静初, 教授,博士生导师 | 吕 植, 教授,博士生导师 | 潘文石, 教授,博士生导师 |
秦咏梅, 教授,博士生导师 | 瞿礼嘉, 教授,博士生导师 | 饶广远, 教授,博士生导师 | 饶 毅, 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
苏都莫日根, 教授,博士生导师 | 苏晓东, 教授,博士生导师 | 陶乐天,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王世强, 教授,博士生导师 |
王忆平, 教授,博士生导师 | 魏丽萍, 教授,博士生导师 | 魏文胜,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夏 斌, 教授,博士生导师 |
许崇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 许智宏, 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于龙川, 教授,博士生导师 | 翟中和, 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张 博, 教授,博士生导师 | 张传茂, 教授,博士生导师 | 赵进东, 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郑晓峰, 教授,博士生导师 |
周先碗, 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朱玉贤, 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朱作言, 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领导机构
院行政
院长 吴虹
副院长 王世强 蒋争凡 高宁
院长助理彭宜本 朱小健[3]
院党委
党委书记 刘德英
党委副书记 郑晓峰 唐平
党委委员 刘德英 孙育杰 苏都莫日根 范六民 郑晓峰 郝雪梅 唐平 蒋争凡 瞿礼嘉[3]
院工会
工会主席 范六民
工会副主席 向妮 张湘波[3]
院团委
团委书记 马欣妍
常务副书记 徐荣荣
团委副书记 卜思涵(学生) 张子瑞(学生) 郭伟杰(学生)[3]
本科生教育
简介
根据国家教育部生物学专业调整方案,该院设有两个本科生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生命科学学院从2002年开始按生物科学专业大类招生,主要公共基础课有: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等。主要专业基础课有: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等。生命科学院重视基础知识教育和实验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选择进入学院的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本科生四年级时将按学院现有学科、学习成绩和个人兴趣选择进一步学习的方向,有重点地学习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基础知识,并进入科研实验室,继续原参与的科研,或再选择实验室,独立或承担具体的科学研究,完成毕业论文。学院重视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治学学风。扎实而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训练有素的实验技能。学院更重视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致力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历年来获得中学生国际生物奥赛金、银、铜牌的选手多位被保送到本学院。由于学院生源基础好,学院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实验技能强,每年大约有85-90%本科毕业生,在继续攻读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时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很多学生脱颖而出,成为生命基础科学及应用研究的优秀人才。在国内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占全体毕业生的10-15%。他们在不同领域,尤其是在科研、教学、医药、生物工程公司等单位工作的突出表现,受到了聘用单位的好评和青睐。生物科学
北京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是国家理科生物学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命科学的各种基本理论、现代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以及相关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等。主要基础课有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主要专业基础课有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现代生物技术、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等。学生修满146学分可以得到理学学士学位。
生物技术
北京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现代生物学研究方法、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相关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等。主要基础课有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主要专业基础课有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现代生物技术、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等。学生修满146学分可以得到理学学士学位。
毕业前景
本系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本科毕业生可申请获得全额奖学金,赴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攻读博士学位;有97%的学生可以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的资格,其中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在国内高校或研究院所继续深造。部分学生选择本科毕业到国家或地方党政机关、媒体、金融机构、研究所、学校、生物和环境保护组织、食品制药单位就业,以其宽广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动手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近三年本科毕业生情况:
被以下名校录取
哈佛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耶鲁大学
麻省理工大学
斯坦福大学
加州大学各分校
杜克大学
康奈尔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芝加哥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莱斯大学
弗吉尼亚大学
密歇根大学
巴黎高科大学
巴黎神经科学学院
爱丁堡大学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
香港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
被以下机构和公司聘用
国家安全局
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
国家农业部
罗兰贝格咨询公司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华大基因研究院
中国建设银行
华夏银行
南方航空
强生医疗有限公司
红星美凯龙集团
北京市住总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
北京学而思教育集团
新东方学校
巨人集团
科学研究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生物膜及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细胞增殖与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博士后流动站
生命科学学院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自1987年开始接受博士后入站,至今已出站的有160多人,尚有36人在站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出站的博士后人员中,已有30多人被高校系统聘为教授、副教授或研究员,其中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的有10人,研究员1 人,副教授8人。去国外科研、公司或教学单位继续博士后研究或工作的约有47人。
生命科学学院现共有博士授予权学科8个: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学(生物技术);博士生导师49人。
20多年来,博士后制度在该院的人才流动、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博士后研究人员在该院的教学和科研中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