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2005年6月至今,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引进优秀学术人才计划资助。
2003-2005年 在芬兰国ORIONPHARMA生物制药公司从事抗癌药物的研究工作,任研究员。
1998-2003年在芬兰土尔库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urku)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同时受聘于Hormos生物制药公司, 任研究助理。
1996-1998年在芬兰土尔库大学,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同时受聘于Galilaeus生物制药公司, 任研究助理。
1995-1996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elsinki)植物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1993- 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
1990-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工作,任实习研究员。
1986-1990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获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
雄激素和雌激素是内分泌系统产生的类固醇激素, 男女两性都能产生雄激素和雌激素。 雄激素在芳香化酶的作用下生成雌激素,睾酮在5α-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活性更高的双氢睾酮。 目前认为性激素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发挥其生物学效应。 雌/雄激素与二者不同的受体( ERα, ERβ,AR)相结合, 形成“配体- 受体复合体” 行使基因组作用。 另外, 雌/雄激素也可以通过“膜反应”与膜受体结合, 行使非基因组作用。 雌/雄激素有着非常广泛的生理功能, 如参与生殖系统、骨代谢、行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分化等,同时雌/雄激素比例的失衡将直接影响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及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为了更好的理解性激素及其受体的信号传导途径在这些系统及疾病中的分子机理,研究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内分泌相关的癌症发生学的研究
1)性激素及其受体的信号传导途径在前列腺的发育及其癌症发生学的机理研究
2)性激素及其受体的信号传导途径在子宫颈的发育及其癌症发生学的机理研究
(2) 内分泌相关的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的发病机理的研究
(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男性生殖健康的研究 [1]
主要贡献
2016年11月,国际学术刊物《细胞》(Cell, 2016, DOI:10.1016/j.cell.2016.11.016)[2]杂志在线发表了李向东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合作的寨卡病毒最新研究发现—寨卡病毒在小鼠模型中可以引起睾丸损伤并最终导致雄性不育。这一发现从新的角度揭示寨卡病毒影响人类健康的可能性。
该研究揭示,寨卡病毒感染小鼠雄性生殖系统后的病变过程:病毒一旦突破血-睾屏障,在感染后第8天引起睾丸间质充血、急性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和附睾组织明显萎缩,睾酮水平显著降低。第16天,大量精细胞死亡、睾丸精管断裂逐渐丧失,感染第30天睾丸进一步缩小,曲细精管进一步丧失正常结构;到第60天则睾丸完全萎缩丧失组织结构。
进一步研究表明,在雄鼠的生殖系统中,寨卡病毒特异的感染睾丸和附睾,但并不感染前列腺和精囊腺。寨卡病毒首先特异地感染睾丸中的干细胞样细胞——管周肌样细胞和精原细胞。而睾丸组织中的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以及附睾的上皮细胞,在寨卡病毒感染后会产生大量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而管周肌样细胞和精原细胞则无细胞因子的产生。同时管周肌样细胞和精原细胞表达寨卡病毒进入细胞的一个辅助受体 (AXL),这揭示了管周肌样细胞和精原细胞可能是寨卡病毒感染的主要靶细胞,由于其干细胞样特性,将直接影响病毒感染引起的受损睾丸的再生,最终导致雄性不育。
这一发现找到寨卡病毒通过精液传播的科学依据,也提示该病毒通过性传播引起的危害。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基础的研究,寨卡病毒对人类的伤害,超过人们的最初想象,面对寨卡病毒的战争也许才刚刚开始。研究人员希望,国际医学界和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机构对寨卡病毒对生殖健康的风险予以高度重视, 特别是现存精子库的新的检测手段和临床病人的长期随访。[3]
- 参考资料
- 1.李向东.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引用日期2013-03-12]
- 2.Zika Virus Causes Testis Damage and Leads to Male Infertility in Mice.CELL[引用日期2016-11-23]
- 3.我校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团队揭示寨卡病毒对男性生殖系统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2016-11-22[引用日期2016-11-23]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