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李梢教授课题组
- 教授
- 李梢
该报道指出,传统中医有数千年经验,但是缺少系统的科学数据支持。目前中国、美国、欧洲的研究者采用系统生物学等现代科技新思路与新方法,研究中医理论和中药方剂取得了进展。李梢课题组在中医寒热证上的系列研究是其中一个代表案例,文中配发了“用数据支持中医药(Back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Data)”的副标题,并刊登了李梢在国际生物信息学与生物医学会议(BIBM2013)做大会主题报告的大幅照片。该报道还介绍了美国耶鲁大学郑永齐(Yung-Chi Cheng)教授课题组、荷兰莱登大学Jan van der Greef教授课题组等的中医药研究案例。报道结尾引用李梢的观点:“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最终有望找到一条从分子水平和系统层次衔接东西方医学的新路”。
中医从长期临床实践中凝聚出了“寒、热”等特色诊疗概念,如何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认识这些诊疗概念的生物学基础是中医药发展创新的一个关键。“寒、热”包括寒热证候、寒热药性,以及日常所谓“上火”等。
李梢课题组围绕寒热生物学基础进行了长期研究,较早提出生物分子网络能够表征寒热生物学基础的学术观点,建立了一套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出寒证、热证的生物分子网络;进而通过胃炎典型寒热证患者的临床检测,发现寒热证患者存在能量代谢-免疫调节网络失衡的特点,网络关键节点能够作为寒热证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还首次将中医舌诊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开展舌苔微生物组研究,发现胃炎寒证、热证患者的舌苔菌群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舌苔菌群有可能成为一种具有个体化诊疗意义的新生物标志物。上述系列研究突破了中医客观化、微观化的难点,为科学理解中医特色内涵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有关论文发表于IET Systems Biology、Scientific Reports等刊物,被荷兰莱登大学Greef教授在Nature介绍亚洲传统医学的增刊上评价为“较早开展的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提示中医药能成为个体化医学的动力”。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李梢课题组还率先开展了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以病证生物分子网络为靶标,阐释了六味地黄方、清络饮等传统方剂的网络调节机理和现代药理活性,为促进中药“古方新用”探索了一条新路。有关方法学和应用研究结果在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Molecular BioSystems(封面论文)等刊物发表,并获得多项中国、美国发明专利。建立的方法被网络生物学奠基人Barabási教授在Nature Reviews Genetics的封面文章中列为“网络药理学确实进入药物发现研究”的代表方法,并在德国Springer出版社的《系统生物学百科全书》中被评为“网络药理学概念的一个完美例证”[2]。
- 参考资料
- 1.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李梢教授课题组.清华大学[引用日期2014-11-20]
- 2.清华大学李梢课题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中医药取得新进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4-12-04[引用日期2017-03-07]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