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上海)在复旦大学举办题为“人工智能看病抓药,您信吗?”的专题论坛。人工智能的业内专家与中西医医生、医院管理人员,共同探讨机器人给医疗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变化与反思。
人工智能医疗在一些方面胜过人类
博晓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CEO高博表示,他相信人工智能一定可以看病抓药,他解释说,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人们不满足于自身的智能和系统时,会求助于外,求助于人工智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道强认为,在医学影像方面,人工智能可能会首先展开使用,影像科医生很可能是首个被顶替的职业医师。
张道强援引相关资料称,2017年初,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封面文章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可以自发“深度学习”的电脑程序,训练电脑的图像识别能力,最终,该软件对皮肤病变相关图像识别的准确率首次赶上了人类医生。
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学影像专家、主任医师李康安告诉澎湃新闻,事实上,他很欢迎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等领域的应用,因为至少可以减轻医生日常的工作量。在欧美国家,影像科医生每天接诊的患者在10到15位左右,而中国同科室医生的接诊量是其十倍,甚至还要多。
但李康安表示,虽然医学领域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存在,但是目前的医学影像数据规模大,数据处理工作繁琐,还很难推进。
即使自己目前的工作真的可以完全被人工智能取代,李康安表示,还会有新的工作机会出现,自己会有新的选择。
上海瓦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昊奋表示,人工智能虽然有智商,但缺乏情商。或许可以作为医生辅助者,目前还不能“独立”。
李福凤是一位经常要坐诊的中医医生,她认为,或许人工智能可以首先考虑应用到分诊台,或者跟患者沟通基本的医疗常识上。
李福凤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授、曙光医院的中医内科主任。她参与了中医四诊仪(舌诊、面诊、脉诊、问诊)的开发测试。她认为,人工智能与中医的结合,对中医的发展和传承推广有重要意义。比如,通过对学科研究,对“望闻问切”,进行标准化,这将有利于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但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贾杨认为,人工智能与西医的结合,或许更容易实现。比如,IBM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沃森”在2012年甚至考取了美国的执业医师资格证,并来华“义诊”过。但用在中医科室看病抓药,就目前人工智能的水平,还远远不足。中国关于“智慧中医”的人工智能系统正在开发中。
贾杨表示,原因之一是中西医的哲学基础差异巨大,中医基于阴阳、五行等等,非常复杂。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副院长张苏华认为,数千年来的就医方式,不是几年内就能颠覆的,但人工智能应用在医院和医疗领域,确实一种是趋势。
上海中山医疗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阴忆青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持乐观态度,但他也表示,寄希望于人工智能来彻底解决医疗问题,道阻且长。
最后,贾杨重申了一句无数医护人员都熟悉的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