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飞”无人机上天后,可能会被它检测到,甚至被它主动逼停。这款可以算是“黑飞”无人机“克星”的产品,就出自四川成都高新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9月5日,记者了解到,预计今年9月该公司研发的“猎翼无人机飞行管理平台”(以下简称“无人机管理平台”)将在西南地区某机场试点应用。该平台通过搭载雷达、红外、可见光等,可以主动探测飞行的无人机并作出预警,甚至主动逼停“黑飞”无人机。
雷达、红外、可见光上阵
实时定位跟踪无人机
连续多起无人机扰航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对无人机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今年6月1日,我国民航总局正式对质量250克以上的无人机实施登记注册。6月19日,四川省法制办就《四川省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在无人机管理新政新规出台的同时,无人机飞行管理这一行业新商机也渐渐显现。“这套无人机管理平台从2014年立项到现在,已有近3年时间,目前进入到结项尾声。”成都翼比特总经理、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闫斌介绍说,成都翼比特作为技术外包商,负责该系统的研发。今年4月25日,成都翼比特研制的“无人机飞行管理平台”通过了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产品鉴定。
记者注意到,专家组鉴定报告里提到,“通过无人机飞行数据记录仪和跟踪定位平台,实现无人机实时定位、跟踪和显示,可实现无人机航线预判与预警、空域容量管理等功能。”据介绍,该无人机飞行管理平台已获得国家授权实用新型2项、外观5项。
如何实现对无人机的实时定位、跟踪等功能?闫斌说:“地面的硬件设备搭载有雷达、红外、可见光等技术手段,通过它们可进行主动探测,专门对付那些没有手续的‘黑飞’无人机,而管理平台则可根据信息进行预警。”
闫斌告诉记者,这几种技术手段各有所长,结合在一起可以优势互补,“雷达的探测距离远,可达到2至5公里,能获取目标距离和方位信息,但如果碰到直径在三四十厘米的小型无人机,雷达截面受限,误报率会较高。不过,可见光探测距离不远,可以准确捕获小型无人机的飞行信息。而在雾霾天气里,红外技术则和可见光技术形成互补。”闫斌说,当这些设备探测到无人机飞行信息后,会同步传输到管理平台,管理平台根据情况及时做出一级报警、二级报警的预警提示。
“下一步,研发成果将在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的管辖范围中,选择一个机场进行试点应用。”闫斌说,试点应用将在今年9月左右启动。同时,针对试点应用的需求,该公司在无人机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又引入了无人机拒止系统。据了解,市场上现有的无人机管控系统发现目标后,还需要工作人员操作无人机反制枪等设备才能进行阻停。“我们研发的这套设备采用全自动拒止手段,只要锁定目标,会自动发射无线电干扰,逼停无人机。”
搭载“黑匣子”
无人机出厂便有“监护人”
此前,社会各界对于无人机实施注册登记的新规有不少疑问:如果无人机拥有者不去注册登记,相关部门不是仍然不能实时掌握其飞行时间和飞行信息吗?业内人士也表示,应打通无人机生产厂商这一环节,才能真正对无人机进行有效监管。
对于这一问题,成都翼比特的无人机飞行管理平台也已有了解决方案——给无人机装上飞行数据记录仪。闫斌将飞行数据记录仪比喻为无人机的“监护人”,“飞行数据记录仪相当于无人机的‘黑匣子’,可采集无人机的位置、高度、速度、飞行姿态等信息,并上传管理平台。只要无人机上天,管理平台马上就知道它的所有信息。”基于这一特点,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产品鉴定中对其表述为,“研制了一套从无人机制造商到无人机应用的管理平台”。
采访中,闫斌向记者展示了飞行数据记录仪,记录仪的体积比鼠标略小,重量为40g,“虽然体积小、重量轻,但作用大。数据记录仪内配备有10余种高精度传感器,是获取无人机飞行状态的利器。”
在闫斌看来,无人机飞行管理日趋完善,飞行申请将成为企业用户、个人用户的共识,无人机飞行管理也将成为行业的一个新发展方向。据相关数据显示, 2015年全球无人机销售58.7万架,其中民用无人机占97%,民用中专业级无人机17.1万架,消费级39.9万架。长江证券预测,2020年消费无人机市场将达300亿元,行业应用市场815亿元。
“考虑到未来这一发展趋势,除了研发无人机管理平台、‘黑匣子’无人机主动探测和拒止等技术以外,我们还预留了空域申请接口。”闫斌希望通过这一预留接口,为飞行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合法飞行申请的快捷渠道,“在一个平台上完成空域申请,简化流程,使无人机使用者不再因为飞行申请的程序琐碎而冒险‘黑飞’,从而减少‘黑飞’现象。”
(原标题:“四川成都造”无人机飞行管理平台将投用)
(本文来源:封面新闻,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