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土壤电动修复示范研究取得进展

2018-01-23来源: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阅读量:12373
0
  为推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研发,发展场地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仓龙、研究员周东美,基于多年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技术的研发基础,在江苏常熟某电镀场地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动修复工程示范。

电动修复现场
  电动修复的基本原理是在污染土壤两侧施加直流电场,土壤中的污染物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电迁移和电渗流等方式迁移出,从而达到清洁土壤的目的。通过前期污染场地调查,明确了该场地的污染状况(主要污染物为铜,平均含量884mg/kg),通过实验室小试筛选了合适的增强试剂,在污染场地现场选择重度污染区开展电动修复示范。示范面积为16m2,深度1m,采取平行成对的电极布设方式,通过选用可生物降解的增强试剂来提高土壤中重金属的去除率。试验现场外接民用交流电,通过稳压直流电源转换成直流电提供给电动修复使用,电压梯度为7.5V/m,运行电流为0.85-1.7A。
  主要工艺流程包括土木施工、电极和设备安装、通电运行和废水处理等。整个电动修复包括电源/电极系统、自动监测/控制系统、药剂注入系统和废水处理系统。自行设计和安装的自动监测和控制系统可通过网络自动获取修复运行过程中的电压、电流、溶液pH等数据并进行控制。通过对两极电解液中的废水进行定期回收和处理,可使废水中的重金属浓度达到地表水四级标准,实现安全排放。经过48d的修复后,土壤总铜总铜去除率高达81%,处理能耗为13.6kW?h/m3(包括直流电源、各种数据记录仪等设备的耗电),单位体积单位去除率的能耗仅为0.22-0.26 kW?h/(%?m3),修复成本约200元/m3,优于其他修复技术和国外报道中的电动修复成本。
  该示范工程的成功实施,为电动修复的现场实际运用提供了技术参数和运行经验,同时形成的原位电动修复工程模式、装备以及经验可进行复制和推广,为我国污染场地的电动修复技术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工程案例。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原文标题:南京土壤所在场地污染土壤电动修复示范研究中取得进展)
(本文来源: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i

习惯用手机看资讯?

扫描进入手机站

一键筛选来浏览

信息更精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 、公司 、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