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对外开放首先是人的“开放”,是人的思想、眼界的开放。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但中国的原创性成果少,引领性、颠覆性的成果少,世界级的大师少,原因在哪里?这也是钱学森之问。主要原因恐怕还在于我们的学生、科技人员独立思考少,创新、批判精神不够。没有独立思考,充其量是一个会考试的人、一个已有知识的继承人,而不是新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更不是在科学的大风大浪中乘风破浪的引领者。
创新始于怀疑,始于批判。批判就是理性的质疑。毛主席说,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问一个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真有道理,这就是理性质疑。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时说,他把人类创造的所有知识都一一加以重新审视。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这是很有道理的。对已有知识无批判的全盘接受,就不会有创新,不会有进步,就只能裹足不前。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和批判就没有“日心说”;没有对绝对时空体系的怀疑和批判就没有相对论。新知识的获得、认知的深化、真理的确立,始终伴随着怀疑和批判。真理不怕批判,怕批判的不是真理。我们要培养独立思考、敢于批判的精神,做一个学习型、创新型大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陈懋章
陈懋章,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叶轮机气动力学、粘性流体动力学和航空发动机的研究。
融会贯通
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人才就是生产力,只有真正实现人才开放,才能真正实现对外开放,才能切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批人才放眼世界,走出国门学习先进知识。同时,我们也不断引进外国经验与技术,引进大量国际人才,吸引大量留学人员回国建设。当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规模虽然位居世界第一,但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仍然不足。
在此背景下,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人才对外交流力度,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协同发挥国家、地方和部门的积极性,简化审批手续,鼓励支持人才更广泛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海外建立办学机构、研发机构,吸引使用当地优秀人才,坚持竞争激励与崇尚合作相结合;同时要完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机制,创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构建层次分明的人才体系,促进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制定维护国家人才安全的政策措施,打破现有利益格局,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成长空间。
人才开放,不仅在于让人才走出去,更在于把我们的发展机遇向全世界开放,从而实现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让更多优秀人才为我所用,这也是实现中国梦当有的视野和心态。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