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灯火通明”上海外滩因为其繁华而又美轮美奂的夜景被众多游客津津乐道、念念不忘,当时,倘若你在3月30号那晚去外滩,你看不到闪烁的灯带,体会不到明珠塔上彩灯的此起彼伏,因为那一天,上海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
事实上,“地球一小时”活动早在2007年就开始举行了,其目的主要是通过熄灯这一个简单的行为,改变人民对于碳排放的认识,呼吁大家节约资源。当然,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地球一小时”的意义仅在于环保意识的推广上,对于实际的减少碳排放其实意义并不大,甚至一定程度上还会起到反效果,并且会引起瞬时用电负荷骤降,最终劳民伤财。那么,作为一个仪器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从科学仪器的角度助力低碳环保。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了解到低碳这个词前,应该都听过另外一个词——温室效应。事实上,低碳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就是意指较低或者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换言之,低碳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缓解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
相对的,既然低碳的方式能缓解温室效应,那么解决温室效应自然也离不开对温室气体的控制,而这里所要用的方法,便是对温室气体的检测监管。目前,常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氧化亚氮(N?O)、甲烷(CH?)……而这些气体其实是日常生活中、工业生产上,难以避免的产物。想要针对这些温室气体,直接的办法就是监管其源头,即工业废气排放监测、汽车尾气排放监测、农村废气排放监测。
随着环境检测仪的飞速发展,业内已经出现了不少完善的废气在线检测系统,通过在主要的工业生产去建立起这个系统,便可以较为直接的在废气排放阶段就实时监控温室气体排放状况。此外,便携式汽车尾气检测仪的出现,以及城市主干道上空气多参数监测装置的建设也基本可以完成道路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工作。
不仅如此,近年来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了仪器巨大的可能性,在世界各地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各国陆续开始建立、完善相关的碳排放检测研究实验平台,借助温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模块化的检测组件,配合相关的激光分析、快速采样技术,越来越多适应不同场合的碳排放检测装置被研发出来,为碳排放监测提供了更完善、更多样的设备支持。
除了碳排放监测,如何有效的避免温室气体的产生同样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无论是烟气脱硝还是石油纯化,其目的之一,都是减少不必要的温室气体的产生。
文章最后,小编还是要提一下“地球一小时”的话题,大气污染终究是一个全民性的问题,而一个活动,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达到了它的目的。但是,我们应该学会用更好的方式去实施环保的行为,就像许多时候熄灯点蜡烛,产生的碳排放其实更高。环境保护从来不是形式主义,但小编也相信,在居民意识提升的背景下,明天会更好。
(原文标题:“地球一小时”活动顺利举行 科研仪器如何助力低碳环保)
(本文来源:中国仪器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