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新加坡国立大学科学家与Norvatis的研究人员合作,在恶性疟原虫中发现了两种遗传标记,恶性疟原虫是最致命的疟疾寄生虫,可导致其对新的抗疟疾药物产生耐药性。
对抗感染药物的抗药性日益增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有可能破坏感染控制工作。疟疾耐药性也不例外。抗青蒿素联合疗法(ACT)的抗药性报告,目前疟疾治疗的黄金标准越来越普遍。这引起了对当前疟疾治疗和控制工作的关注。除了开发新的抗疟药物的需求日益增加之外,确定对策以延迟和/或最小化对这些新药物的抗性的发展也很重要。
研究小组由Paul C. HO教授及其前任博士组成。新西兰国立大学药学系的Michelle LIM博士和Norvatis热带病研究所的Pablo BIFANI教授已经确定了恶性疟原虫中两种先前未报道的基因,以及可能导致其对新型抗疟药产生抗药性的推定机制。恶性疟原虫目前影响全世界数亿人。
何教授说:“这些遗传标记的发现以及对抗药性机制的早期理解将有助于更好的联合治疗,同时监测新抗疟药物的有效性,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临床应用期间耐药性的发展。”
已经开发了一种在肝脏和血液阶段寄生虫中具有活性的咪唑并哌嗪(IPZ)类药物化合物(饱和环胺)作为用于预防,治疗和预防疟疾疾病传播的新型抗疟药物。虽然最近证明IPZ对疟疾寄生虫非常有效,寄生虫有很强的趋势来产生对药物的抵抗力。该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选择方法,使他们能够分离疟疾寄生虫突变体,这些突变体具有抗这种抗疟药物的抗药性。通过对这些耐药性恶性疟原虫克隆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他们发现了两个先前未报道的与耐药性相关的基因,即乙酰辅酶A转运蛋白(pfact)和UDP-半乳糖转运蛋白(pfugt)。
Bifani教授说:“确定的引起这种耐药性的机制是膜转运蛋白家族(主要促进子超家族或MFS)的成员,这些蛋白质负责小分子跨细胞膜的转运,这在以前与寄生虫的耐药性无关。对这种关联的了解将有助于未来在药物发现,诊断和联合治疗方面的努力。“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