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这是国家海洋环境保护职责调整到生态环境部之后,生态环境部首次发布的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此次公报从原先的《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升级为《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监测范围也有了很大扩展。公报披露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监测点位数量、监测参数、监测方法、监测结果以及主要超标物质。
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执法检查组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三部委联合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生态环境部,一系列的行动和政策都表明,未来海洋保护将是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而此次公报的内容,充分披露了我国海洋的污染情况和程度,是我国下一步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治理的指南。
公报显示,2018年共对1649个海洋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194条入海河流国控断面、453个日排放污水量大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36个海水浴场开展了水质监测;对部分重要河口开展了沉积物质量监测;对1705个生物多样性监测点位、21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89个海洋保护区和24处滨海湿地开展了生态状况监测;对48个重要渔业水域开展了环境质量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2018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整体稳中向好。海水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的96.3%;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点位比例为74.6%,较上年上升6.7个百分点。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超标要素主要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2018年,对全国194个入海河流国控断面实施了监测。主要超标要素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部分断面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挥发酚、石油类、溶解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汞超标。
在海洋垃圾与海洋微塑料监测方面,2018年对渤海、黄海和南海海域开展了4个断面的海面漂浮微塑料的监测工作,主要监测指标为平均密度、主要物质分类以及主要成分。此次监测到的微塑料平均密度为0.40-1.09个/立方米。漂浮微塑料主要为碎片、纤维和线,成分主要为聚丙烯、聚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
(本文来源:仪表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评论